近来,受网贷行业泛起波澜,引发很多人对P2P产生“不安”情绪,加之部分媒体非理性的过度渲染,那些合规合法、运营良好的平台实感委屈。随着行业的强监管驱使下,优胜劣汰,去伪存真,理财农场始终笃定方向,从未慌乱,并正在发挥自身影响力,为行业正能量发声。
新华社最近发文:“短时间内的集中‘爆雷’未必是坏事,这是行业进行自我净化的一个正常阶段。”在行业不断吐故纳新之后,迎接出借者的也将是更加健康开放的出借环境。
附全文:
今年6月以来,国内多家P2P平台接连“爆雷”。业内专家认为,此轮“爆雷潮”在业内早有相应预期。国内某知名互联网金融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,去年年底有关部门发布的《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》中明确提出,在今年6月末前完成P2P行业的合规性备案。尽管随后政策有所变动,导致备案延期,但一些问题平台在对照相应整改方案后,自知在合规性上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”,因此选择清盘退出。
平台自融、发放假标劣标、缺乏自主造血能力……在已经“触雷”的平台中,几乎都能找到相似原因。一些平台缺乏可靠的“发标项目”,就将出借者资金和自身关联公司相匹配,让出借者承担经营出借“双风险”;一些平台尚未建立自主信用审核体系,对于借款人还款能力把关不严,致使延期兑付情况严重;一些平台借“0元购”概念大搞网络传销,长期将短期借款资金与长期出借资产错配,甚至垒起“借新还旧”的庞氏骗局……在P2P行业的强监管时代下,上述问题平台必然面临淘汰出局的最终结果。
其实,自从2014年进入发展快车道以来,在经历了多轮市场“淘汰赛”后,P2P行业内正常运营的平台从最高时超过5000家降至目前不足2000家。
在当前市场环境下,P2P行业该何去何从?
“短时间内的集中‘爆雷’未必是坏事,这是行业进行自我净化的一个正常阶段。”资深金融专家黄生认为,P2P行业为“小有闲钱”的出借者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出借渠道,同时也向有短期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提供了“弹药”。在行业不断吐故纳新之后,迎接出借者的也将是更加健康开放的出借环境。
“优胜劣汰是所有行业发展所遵循的规律,不能因为短时间内出现的问题就一味地否认它。”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中心主任杨东认为,P2P行业能够覆盖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提供资金支持的领域,也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缩影。相关部门应加快行业整改的工作进度,将符合整改要求的平台做好备案登记,缓解市场紧张情绪,避免行业恐慌。
中央财经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表示,监管部门在管理好平台的同时,应引导出借者分散出借风险,理性出借。对于涉嫌经济犯罪的平台,有关机关应加快推进调查取证进度,保障出借者合法权益。
最新动态: